English

出版社书店读者谁是最大的赢家?

1999-02-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1999年,报纸、电视等各路媒介纷纷抢滩图书市场,一时之间,图书宣传烽烟四起。在这场图书宣传战中——

’99伊始,图书出版市场越来越受到各路媒体的关注。大众传媒纷纷开辟专版及专栏节目,从深度及广度上加强对图书的评介及对书市的分析。除保留传统的书评及排行榜外,还不断增添新的形式向读者介绍新书及书界动态。

最先关注图书市场的各大报纸,《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中国妇女报》、《中国资产新闻》等今年纷纷加大了图书专版力度,《光明日报》推出每周三块整版的书评周刊,《中国妇女报》的“新闻观察”周刊也推出读书评论版,在语言风格及评介角度上给读者极大的冲击力。《科学时报》在评介科技书籍的同时,进军社科与文艺书界。《中国经营报》也在去年年底推出一个全新的《商务书苑》版,以整版的文章介绍新近出版的商务书籍。

电视除了中央台的《读书时间》,各地电视台还纷纷推出自己的读书栏目。为了弥补《读书时间》定位不强,博大而专业性不足的缺陷,中央台还开辟了以“关注出版商品,推荐畅销精品”为宗旨、定位于经贸书籍和全球图书出版业的《商务书廊》专栏节目。

随着在力度上对图书市场关注加强,形式上也更加多样化。书评、书摘、排行榜是一直保留的比较有效的传统形式,一些报纸和电视台还推出新的图书评介形式:《中国经营报》开设了《记者对话》的评介形式,以同作者对话来对图书进行评论。《科学时报》推出了包括作家、评论家在内的人物报道系列。

《商务书苑》版面责编赵洁女士说:“开办此类版面,主要以社会效益为主,其定位是服务读者,服务出版界。媒介可以发挥读者群广泛或拥有特定读者群的特点,帮助出版社走向市场,促进图书发行。”中央电视台《商务书廊》的编辑孔罡先生说:“同其他栏目相比,读书类栏目并不是为了营利,而是强调其服务性。”

媒体和出版界、书店一起携手共闯图书市场,受益最多的是出版社、书店,而读者也成为直接的受益者。

中国经济出版社黄总编说:“通过媒介宣传了好书,让更多读者买书,帮助我们达到出版的目的,媒介的配合,使我们从中受益,对此我们相当感谢与欢迎。”

该出版社专门负责媒体宣传的栾建明女士也表示:“通过书评、排行榜等各种形式,有效地配合了图书的出版,这种形式能使出版社以较少的投入甚至没有投入而获得较大的收益。”

另一家实力较大的出版社每年投入30万元与媒体合作开设专栏,向读者推荐好书,介绍该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动态。其负责人说:“一方面,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可以告诉读者一些好书,不至于对我们的好书,读者一无所知,放在书架无人问津;其次,这种形式相对于其他,更有针对性,专业性较强,更能体现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高品位性。”他最后总结说:“每年虽然花30万元的费用,但实际上我们得到的收益远不止这些。许多出版社根本不花一分钱,那么他们的受益也就更多。”

从书店方面而言,有的大型书店如风入松与图书大厦,其本身也是参与者之一,在北京各类报纸、电视台专版专栏上,它们的销量是书市排行榜的一个重要指标。

风入松书店对此的观点是:报纸、电视介绍一些新书好书,在书店的销售中能很快反应出来,电视组织一些专家对书进行评介给读者一个相对客观有水准的指点,很容易引发读者购买。此外,媒体为读者进行了初选,使读者能更容易寻找适合自己需要的好书。从这一方面来说,书店与读者同是受益者。

在北京西城区的伟图书店,年轻的女店主表示,个体私营的书店非常欢迎报纸和电视的这种宣传书籍的做法,同大型的书店相比,他们不可能有任何宣传投入。她认为“出版社在宣传方面做得并不够”,而书店大多只能在书店外写“新到新书”一类并没有多少作用的招贴。报纸和电视的介绍则可弥补他们的缺憾。同时,她说:“有许多顾客,看到报纸和电视上的介绍,会询问该书,这也是提醒我们进书的方向,不至于购进销路不好的书籍给自己造成损失。”

媒体加大读书版的比重和数量至少比增加探秘、市井俗谈之类的节目和版面要高雅与耐看,读者不仅能更为方便地寻到自己中意的书同时又在文化修养上得到升华。

在1998年经济低迷的形势之下,图书市场利润仍然在爬升,这其中媒介的配合功不可没。从出版社、书店到读者,在各路媒体抢滩图书市场的过程中,都成了受益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